10月26日晚8時
北京2022年冬奧會
倒計時牌跳轉至100天
中國向世界發(fā)出誠摯的邀請
將與世界人民攜手共進、守望相助
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當澎湃的綠電
從張北草原涌向“雙奧之城”
當先進的數(shù)字化技術
融入共抓長江大保護
當“攜手共進”的理念
連起奧運健兒與深山遠海
三峽人以
“清潔能源 賦能冬奧”的實干
描摹著“一起向未來”的畫卷
可切換季節(jié)的奧運場館
運動裝備與航天材料“夢幻聯(lián)動”
即將到來的冬奧會
將科技與創(chuàng)新融入賽場
而在賽場之外
清潔能源也以科技創(chuàng)新
拓展著綠色發(fā)展的空間
時間撥回到
冬奧倒計時220天之時
金沙江畔的白鶴灘水電站
由我國自行設計研制
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
百萬千瓦水輪機組緩緩起旋
三峽集團與國內頂尖團隊一道
在無規(guī)范、無經驗、無參考的情況下
敲下成千上萬行代碼 比選各類機型
優(yōu)化成百上千個設計制造環(huán)節(jié)
引領中國水電邁入世界“無人區(qū)”
勇攀科技高峰 打造精品工程
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服務人民
單臺百萬千瓦機組滿發(fā)一天
展望未來
白鶴灘水電站將
屹立于世界水電群峰之巔
展示中國高質量發(fā)展的新高度
從大江大河
轉向遙遠的海域
海風裹挾著強勁的自然能量
鋪開一條奔向“雙碳”的“藍色路徑”
三峽人全力以赴推動
海上風電裝備國產化
沿著一萬八千公里海岸線
打造沿海最大海上風電走廊
大連莊河
我國首個開展抗冰設計
并將抗冰錐引入海上風電領域的風電場
“破冰而生”
面對海冰嵌巖與極端嚴寒
三峽集團率先建成
“海上風電場全專業(yè)數(shù)字化模型”
融合碰撞檢測、施工模擬等場景
有效破解了海上風電抗冰的難題
廣東陽江
面對深遠海域
臺風頻發(fā)和惡劣海況等難題
三峽人從幾乎空白的起點出發(fā)
鉆研理論、調試程序、反復實踐
成功安裝全球首臺
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
拼搏與競賽
不僅僅出現(xiàn)在奧運賽場
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yè)園
也被譽為“世界海上風電的
奧林匹克競技場”
不同國家和型號的風機
同臺競技 彼此借鑒
探索著質量可靠、技術先進的空間
在未來
清潔能源發(fā)展不僅是量級增長
更包含著向智慧與靈活的“轉身”
內蒙古烏蘭察布
世界上最大的網源荷儲項目開工建設
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與儲能側
通過電力流和信息流形成有機整體
與其他能源系統(tǒng)緊密“互聯(lián)”
進一步拓展了清潔能源的想象空間
國際奧委會發(fā)布的
《奧林匹克運動21世紀議程》
提出“奧林匹克運動要全力推動
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
冰雪相約 雙奧之城
書寫了“綠色辦奧”的生動實踐
與之遙相呼應
千余公里之外的
共抓長江大保護
正高效展開
從云雨連三峽的重慶
到河湖廣布的長三角
一條伴江的三峽科技“綠道”
正以“更高、更快、更強”的姿態(tài)
向未來鋪展
更高的精度
蕪湖智慧水務系統(tǒng)
安徽蕪湖地處皖南丘陵地帶
襟江帶河 依水而興
工程師精準“把脈”城市水環(huán)境
打造長效治理的“免疫系統(tǒng)”——
布設在“網站廠”的傳感器
聯(lián)合智慧水務平臺“超強大腦”
實現(xiàn)24小時不間斷“水體檢”可視化
以更高的精度定義城市水管理的未來
更快的響應
長江大保護管網數(shù)據基石搭建
在長江環(huán)保集團信息中心
“管線寶”“建管寶”
雙重管理平臺上線
錯綜復雜的管網綁定IP
從“顏值”到“體質”
手機一掃 “碼”上溯源
實現(xiàn)了管網全生命周期管理
更強的管理
城市智慧水管家
創(chuàng)新不止于科技進步
還有管理模式的推陳出新
湖南岳陽
依長江、傍洞庭
因水而生 依水而富
但在看不見的城市地下
“水”的痛點日益凸顯
三峽集團針對運管碎片化等“卡脖子”問題
推出“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
從千家萬戶息息相關的給排水
到關乎城市治理水平的
河湖生態(tài)治理與防洪排澇等
納入全過程全周期管控
水務全鏈條管理
為岳陽共抓長江大保護
插上了“智慧翅膀”
從污水治理到水資源保護
再到生態(tài)修復
三峽集團共抓長江大保護行動
只是中國生態(tài)文明實踐的縮影
正如綠色奧運
不局限在一座場館、一方能源
更蘊藏著人類對于未來的思考
一個世紀之前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
“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fā)展服務
以促進一個維護人的尊嚴
與和平社會的發(fā)展”
一個世紀之后
北京2022年冬奧會
向世界發(fā)出“一起向未來”的召喚
在三峽
“一起”并不只是抽象的概念
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
曾被認為是脫貧攻堅中
最難啃的“硬骨頭”
三峽集團聚焦“扶智”和“扶志”
為貧困地區(qū)的孩子
點亮了一盞燈
重慶巫山
獨具特色的光伏扶貧方興未艾
脆李黨參木耳等特產
順著消費扶貧之路流向各地
內蒙古巴林左旗
三峽人推廣的種植技術
幫助村民增收近百萬元
這樣的故事
在三峽人走過的全國188個
縣(市、區(qū))中比比皆是
從金沙江到長江
從云貴高原到內蒙古草原
從定點扶貧縣到援疆援藏援青
截至目前
三峽集團扶貧和公益總投入
121.5億元
受惠群眾已超100萬人
作者:王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