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路執(zhí)導并擔任總制片人的現(xiàn)實主義大戲《人世間》, 根據(jù)梁曉聲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原著作品曾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和第二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該劇以居住在東北某省會城市的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視角,描繪了十幾位普通家庭走出來的孩子近五十年里所經(jīng)歷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串聯(lián)起上山下鄉(xiāng)、三線建設、恢復高考、知青返城、對外開放、企業(yè)改革、個體經(jīng)營、棚戶區(qū)改造等事件,呈現(xiàn)出一部中國百姓的生活畫卷。
故事從1969年講起,以周家三個兒女的命運起伏為主線,將親情、愛情和友情等情感元素融入其中,飽含著人性的真善美,以平凡點滴呈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用真實的力量打動觀眾、鼓舞人心。劇中角色有勞動人民、知識分子,也有民營企業(yè)家、政府官員。在這部劇中,我們能找到共通的記憶與情感共鳴,那是屬于中國人骨子里的溫良。
電視劇開篇,帶著史詩感的俯瞰鏡頭切入到1969年的東北。吉春市光字片周家一家五口人在拍完全家福后,就要天各一方了。父親要去西南大三線,長子周秉義和女兒周蓉都要上山下鄉(xiāng),只留母親和小兒子周秉昆守家。故事就隨著周秉昆的視角,隨他走進木材廠、醬油廠、出版社,去看那個年代普通老百姓的眼前人、身邊事。
主創(chuàng)團隊花了大力氣營造真實的時代感。畫面掃過林海雪原、國企車床、集體林場、國營飯店……大工業(yè)時代東北的冷冽粗獷撲面而來。鏡頭推進“平民窩子”光字片,則是另外一種氣息。屋檐疊著屋檐,街道變窄成了巷。在外人會迷路的光字片里,從院角的雞籠、檐下的冰溜,到周家的炕頭、門簾、鍋碗瓢盆,處處都透著濃濃的煙火氣。
描畫親情,細節(jié)中見詼諧。周秉昆比起哥哥姐姐憨直了些,但勝在本分孝順。母親大晚上一時興起要給父親寫信,他嚷嚷不情愿但也還是鉆出被窩拿起紙筆,順帶還跟母親撒個嬌,求她給自己織條新毛褲。母子之間的溫情,家人之間的牽掛,全都嵌入了劇情里。后來,周秉昆同父親慪氣,媳婦鄭娟接過紙筆,用書信將身處東北與西南的父子連接在一起。傳統(tǒng)中國式父子關系的欲說還休令人唏噓。
勾勒時代,細節(jié)舉重若輕。周秉義去兵團報到前關照弟弟保管好61本書,強調這些書放在工人家庭才安全,寥寥幾筆點出特殊的年代背景。父親周志剛是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工人,前期老工人的戲份不算多,但身為周家一家之主,他身上凝結著諸多戲劇沖突。劇中也用前后呼應的細節(jié)豐滿了父親的形象。諸多細節(jié)滲透在《人世間》里,讓我們看見一個有斗嘴但不撕裂的原生家庭,成員之間個性各不相同但又相濡以沫。如此平凡的周家,從過去到現(xiàn)在,始終是中國社會最常見的。時代進程里周家眾人的浮沉,正是當代中國百姓近五十年生活變遷的真實注腳。
《人世間》是百姓生活史,也是中國社會變革史。該劇處理得最圓融的,就是對“煙火道義”和“個人熱望”的還原。時代風浪呼嘯而過,人生潮起潮落?!度耸篱g》用鏡頭的詩意與明亮,讓小說里的人心向善、人與人之間的守望相助更加閃閃發(fā)亮。
值得稱道的,還有劇中不同層面、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喬春燕和郝冬梅,一個是光字片“社牛”,一個本是大院里的女兒。無論出身如何,她們都敞亮真誠。喬春燕的工作大起大落,可她總用熾熱的自己溫暖周遭,是人群里的“小太陽”。郝冬梅嘗過“贏在起跑線”的甜頭,可下鄉(xiāng)后,雖然遭遇人情冷暖,但在她身上見不到怨天尤人的痕跡。她不僅成了干農活的一把好手,還以德報怨,讓出推薦上大學的名額。醬油廠的曲書記曾是工人們嘴里的無情老太太,但她明人不說暗話,與年輕人一番溝通,不僅解了工人們心頭的結,也讓觀眾喜歡上這個公私分明、對年輕人愛得細膩也愛得嚴厲的老一輩國企干部。
《人世間》題材宏大厚重,但著力點卻落在平凡的人和家庭上,細膩現(xiàn)實,舉重若輕。電視劇反映的年代與當下隔著一段時空,但人與事又是每個人曾經(jīng)共同的體驗,這樣的大劇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字——真。演員的表演也好,臺詞風格也好,時代的還原性也好,只有真,才能讓觀眾信服并有代入感。
演員選得好,是《人世間》獲得成功的最大基礎。故事舞臺在東北,劇中的絕大多數(shù)演員都是東北人,雷佳音演家里的小兒子,說著一口東北話,無比松弛自然,老實巴交但又有股倔勁,演的好像就是他自己。演二姐的小宋佳、演大哥的辛柏青、演爸爸的丁勇岱,都是在表演上揮灑自如的演員,演鄭娟的殷桃、演春燕的黃小蕾,雖然都是重慶人,但在東北語境里也自有一種灑脫的貼合。
歷史的長鏡頭一次次地把我們拉進了那個催人淚下的時代,又一次次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悲劇的力量強化了歷史的真實感和縱深感。誠然,與一些影視劇里奢華而美輪美奐的恢宏場面相比,《人世間》的棚戶區(qū)景象質樸而具有年代感,二者真有云泥之別。然而我認為正是充滿著煙火氣的《人世間》,讓一路走來的人們看到了自己曾經(jīng)的身影。
劇中人物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時,也書寫了一部當代中國百姓的生活史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