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農歷新年,被大人、孩子們搶得不亦樂乎的“紅包”又徹底地“火”了一把。無論是年前的集五福,繞世界地找“敬業(yè)?!?,還是春節(jié)晚會期間的搖紅包,或者孩子們從長輩手里接過的傳統現金“紅包”,都讓下至稚童、上至耄耋的人們樂此不疲。送“紅包”的也好,收道“紅包”的也罷,都在這一發(fā)一收中收獲了滿滿的快樂。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紅包”是指春節(jié)期間,長輩用紅紙包裹的壓歲錢。而“壓歲錢”,原指“壓祟錢”。傳說在新年期間,有一種叫做“祟”的怪獸時常會出來禍害小孩,而這時長輩會用紅紙包裹上一定數量的錢放在孩子枕頭下壓著。等到“祟”半夜來的時候,紅包會發(fā)出一道神奇的光從而將“祟”嚇跑,小孩子自然可以一年安然無恙。久而久之,這種傳統就被保留了下來,“壓祟錢”也逐步演化為“壓歲錢”。雖然字換成了,但鎮(zhèn)惡驅邪、大人們祈愿孩子平安,免受鬼祟的侵害,用紅包壓祟驅邪的美好愿望卻經歷了幾千年流傳至今。
再說說“紅包”里包的東西。起初,“紅包”里包的不一定是錢。對,沒錯,您沒聽錯。最初,大人們往“紅包”里塞的只是類似錢一樣的象征性東西,希望能夠起到震懾作用即可。后來才慢慢發(fā)展為具有實用性的銅錢、紙幣等真正的貨幣了。在上世紀50-60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還十分有限,有的大人就向“紅包”里包上糖果送給孩子,孩子們得到這樣的“紅包”一樣甜蜜、歡喜的不得了,也可見那個時代糖果對孩子的誘惑了。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我國家庭收入的不斷攀升,“紅包”變得越來越鼓、里面的紙幣面額也越來越大。從5元、10元、50元、100元、甚至上千元的“紅包”都有。
同時,“紅包”在形式也多樣化起來,除了傳統的紙幣形式,各類消費卡、加油卡、禮品卡也穿上了“紅包”的外衣。而近年來,隨著線下支付手段的多樣化,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微信紅包、手機轉賬等“數字紅包”。
“紅包”鼓了、“紅包”多了,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紅包”也變“味”了。年前,看過一份數據統計:公布了一份全國“紅包”行情地圖,仔細一看的確讓人為之心顫。部分地區(qū)的孩子收到的單筆“紅包”居然已經過萬,不知道羨煞了多少工薪一族。人均收到“紅包”超過5000元,80%以上孩子收到總數在1000-5000元之間。而春節(jié)過后沒有幾天,孩子們也都紛紛開學了。過年期間收到“紅包”的多少,也會成為孩子們課余期間的重要談資?!凹t包”拿得多的,自然頓覺臉上有光、四處炫耀;“紅包”收得少的未免會在這種“競賽”中灰頭低臉,氣不如人,回家后往往埋怨父母、抱怨長輩。
不僅孩子們過年要“紅包”、收“紅包”。個別手中有權利或者壟斷某些資源的成人們也在要“紅包”、收“紅包”??床∈中g、有向主刀醫(yī)生送“紅包”的,也有個別醫(yī)生主動向患者家屬明示或暗示索要“紅包”的;承包工程,承包方會向發(fā)包方負責人遞上“紅包”,以便在投標時多多“關照”;某些領導人員會利用重大節(jié)日、操辦婚喪嫁娶等事宜收受下屬或者利益相關方的“紅包”,用以“聯絡感情”……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有多少被追究黨紀國法責任的黨員、領導干部,就是沒有管好自己、管好身邊人、管好家里人,沒有能夠做到“慎初”、“慎微”、“慎獨”、“慎友”,逐漸迷失了本心、放棄了初衷,從小及大、知微見著,一步步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迷途。而當初,他們哪一個人不是懷著對理想、事業(yè)的崇敬,勵精圖治、耕耘不輟,經歷了重重考驗才達到了領導崗位,但最終卻沒有抵御住“糖衣炮彈”的誘惑,從一個個小小的“紅包”開始,沖垮了自己心中的廉潔堤壩。
時代在變遷,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紅包”的內容、形式都在隨之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收“紅包”的對象,也從起初的兒童擴展到了全民;發(fā)“紅包”的人,從長輩親屬發(fā)展到了各方面的聯系人;“紅包”現象,甚至成了整個社會的群體行為。但無論如何蛻變,“紅包”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被祖先們傳承下來、原本最樸素的情感不能變,那就是避災趨禍、祈佑平安?!凹t包”寄予的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是保佑孩子健康成長的“護身符”,是在新年里對孩子平安順遂的“定心丸”?!凹t包”的往來是出于發(fā)送方的真心實意、包含著濃濃的情感和祝福。
在花樣百出的“紅包大戰(zhàn)”中,也欣喜地看到了另一類現象: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經濟發(fā)展水平大大高于全面水平的廣東、深圳地區(qū),“紅包”的厚度卻一直保持著“瘦身如初”的“體態(tài)”。據稱至今深圳地區(qū)“紅包”平均也只有50元,10元、20元的紅包比比皆是。而與之相鄰的福建,“紅包”平均厚度則達到了1.4萬令人咂舌的地步。究其緣由,廣東人更為實際。在他們的“紅包文化”里,依然很好地保持了祛災納福的本意,沒有攀比、沒有利益牽扯,“紅包”包裹住的依舊沉甸甸的祝福和大吉大利的好彩頭。
為了我們自己,更為了我們的子孫,請保持“紅包”的干干凈凈,還給“紅包”本來的初衷。因為,那一抹世間最純潔的紅色,容不得背后任何骯臟的交易玷污。
主辦單位:中國電力發(fā)展促進會 網站運營:北京中電創(chuàng)智科技有限公司 國網信通億力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銷售熱線:400-007-1585
項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傳真:010-58689040 投稿郵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編號:京ICP證140522號 京ICP備14013100號 京公安備11010602010147號
剛剛過去的農歷新年,被大人、孩子們搶得不亦樂乎的“紅包”又徹底地“火”了一把。無論是年前的集五福,繞世界地找“敬業(yè)?!?,還是春節(jié)晚會期間的搖紅包,或者孩子們從長輩手里接過的傳統現金“紅包”,都讓下至稚童、上至耄耋的人們樂此不疲。送“紅包”的也好,收道“紅包”的也罷,都在這一發(fā)一收中收獲了滿滿的快樂。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紅包”是指春節(jié)期間,長輩用紅紙包裹的壓歲錢。而“壓歲錢”,原指“壓祟錢”。傳說在新年期間,有一種叫做“祟”的怪獸時常會出來禍害小孩,而這時長輩會用紅紙包裹上一定數量的錢放在孩子枕頭下壓著。等到“祟”半夜來的時候,紅包會發(fā)出一道神奇的光從而將“祟”嚇跑,小孩子自然可以一年安然無恙。久而久之,這種傳統就被保留了下來,“壓祟錢”也逐步演化為“壓歲錢”。雖然字換成了,但鎮(zhèn)惡驅邪、大人們祈愿孩子平安,免受鬼祟的侵害,用紅包壓祟驅邪的美好愿望卻經歷了幾千年流傳至今。
再說說“紅包”里包的東西。起初,“紅包”里包的不一定是錢。對,沒錯,您沒聽錯。最初,大人們往“紅包”里塞的只是類似錢一樣的象征性東西,希望能夠起到震懾作用即可。后來才慢慢發(fā)展為具有實用性的銅錢、紙幣等真正的貨幣了。在上世紀50-60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還十分有限,有的大人就向“紅包”里包上糖果送給孩子,孩子們得到這樣的“紅包”一樣甜蜜、歡喜的不得了,也可見那個時代糖果對孩子的誘惑了。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我國家庭收入的不斷攀升,“紅包”變得越來越鼓、里面的紙幣面額也越來越大。從5元、10元、50元、100元、甚至上千元的“紅包”都有。
同時,“紅包”在形式也多樣化起來,除了傳統的紙幣形式,各類消費卡、加油卡、禮品卡也穿上了“紅包”的外衣。而近年來,隨著線下支付手段的多樣化,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微信紅包、手機轉賬等“數字紅包”。
“紅包”鼓了、“紅包”多了,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紅包”也變“味”了。年前,看過一份數據統計:公布了一份全國“紅包”行情地圖,仔細一看的確讓人為之心顫。部分地區(qū)的孩子收到的單筆“紅包”居然已經過萬,不知道羨煞了多少工薪一族。人均收到“紅包”超過5000元,80%以上孩子收到總數在1000-5000元之間。而春節(jié)過后沒有幾天,孩子們也都紛紛開學了。過年期間收到“紅包”的多少,也會成為孩子們課余期間的重要談資?!凹t包”拿得多的,自然頓覺臉上有光、四處炫耀;“紅包”收得少的未免會在這種“競賽”中灰頭低臉,氣不如人,回家后往往埋怨父母、抱怨長輩。
不僅孩子們過年要“紅包”、收“紅包”。個別手中有權利或者壟斷某些資源的成人們也在要“紅包”、收“紅包”??床∈中g、有向主刀醫(yī)生送“紅包”的,也有個別醫(yī)生主動向患者家屬明示或暗示索要“紅包”的;承包工程,承包方會向發(fā)包方負責人遞上“紅包”,以便在投標時多多“關照”;某些領導人員會利用重大節(jié)日、操辦婚喪嫁娶等事宜收受下屬或者利益相關方的“紅包”,用以“聯絡感情”……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有多少被追究黨紀國法責任的黨員、領導干部,就是沒有管好自己、管好身邊人、管好家里人,沒有能夠做到“慎初”、“慎微”、“慎獨”、“慎友”,逐漸迷失了本心、放棄了初衷,從小及大、知微見著,一步步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迷途。而當初,他們哪一個人不是懷著對理想、事業(yè)的崇敬,勵精圖治、耕耘不輟,經歷了重重考驗才達到了領導崗位,但最終卻沒有抵御住“糖衣炮彈”的誘惑,從一個個小小的“紅包”開始,沖垮了自己心中的廉潔堤壩。
時代在變遷,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紅包”的內容、形式都在隨之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收“紅包”的對象,也從起初的兒童擴展到了全民;發(fā)“紅包”的人,從長輩親屬發(fā)展到了各方面的聯系人;“紅包”現象,甚至成了整個社會的群體行為。但無論如何蛻變,“紅包”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被祖先們傳承下來、原本最樸素的情感不能變,那就是避災趨禍、祈佑平安?!凹t包”寄予的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是保佑孩子健康成長的“護身符”,是在新年里對孩子平安順遂的“定心丸”?!凹t包”的往來是出于發(fā)送方的真心實意、包含著濃濃的情感和祝福。
在花樣百出的“紅包大戰(zhàn)”中,也欣喜地看到了另一類現象: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經濟發(fā)展水平大大高于全面水平的廣東、深圳地區(qū),“紅包”的厚度卻一直保持著“瘦身如初”的“體態(tài)”。據稱至今深圳地區(qū)“紅包”平均也只有50元,10元、20元的紅包比比皆是。而與之相鄰的福建,“紅包”平均厚度則達到了1.4萬令人咂舌的地步。究其緣由,廣東人更為實際。在他們的“紅包文化”里,依然很好地保持了祛災納福的本意,沒有攀比、沒有利益牽扯,“紅包”包裹住的依舊沉甸甸的祝福和大吉大利的好彩頭。
為了我們自己,更為了我們的子孫,請保持“紅包”的干干凈凈,還給“紅包”本來的初衷。因為,那一抹世間最純潔的紅色,容不得背后任何骯臟的交易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