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電工將全村老人緊急呼叫設成自己”的話題在微博上持續(xù)升溫。話題講述的是在江蘇泗陽縣來安街道汪莊村,全村老人手機上的“一鍵呼叫”打過去都是同一個人。這人不是老人的子女,而是一名供電員工。這個“一鍵呼叫”還是供電員工自己主動設置的。他為什么這樣做?
全村老人的快速撥號都是打給他
今年56歲的張必超是泗陽縣供電公司來安供電所的員工。自1990年開始,他負責汪莊村供電服務、抄表收費等工作。
近幾年,隨著年輕人外出打工,村里不少老人獨自留守在家。張必超發(fā)現(xiàn),隨著家用電器智能化及線上交費的普及,在年輕人看來便捷的線上服務對老人來說卻是個難題。
如何解決老人們用電和生活上的問題?張必超想了個辦法。村民朱禮友的子女長期在外地打工,老人平時獨自生活。2016年,在給老人家里更換燈泡的時候,張必超看他腿腳不利索,買菜都不方便,就把老人老年手機上的1號鍵設置成了自己的手機號碼,讓他有什么急事能第一時間聯(lián)系到自己。
朱禮友和村里老人聊天時說起這招“方便、好使”,張必超也從此事中受到啟發(fā),干脆將自己的手機號碼設置成全村62位老人的快速撥號對象。老人們只需按下手機上的1號鍵,就能撥通張必超的電話。有的老人連數(shù)字“1”都記不住,張必超索性就把老人們手機上的數(shù)字“1”用油漆涂成紅色,告訴他們遇到急事就摁這個“紅點”。
3次將突發(fā)疾病老人緊急送醫(yī)
漸漸地,有些老人會麻煩張必超在解決用電問題的同時捎帶米面油。久而久之,村里老人遇到問題就會找張必超。張必超也從來都是來電必接、有求必應。
張必超有兩部手機,其中一部是老年機,24小時開機,專門用來接聽老人們的來電。“這部老年機是女兒給我買的,便宜、結實,揚聲器聲音也大,和老人聯(lián)系最合適。”張必超說,“現(xiàn)在我也與時俱進,添了一部智能手機,確保不漏掉村民的來電。”
“必超,我血壓上來了,頭暈起不了床,你快帶我去一趟醫(yī)院。”2019年7月的一天晚上,年近七旬的張登桂從床頭摸到手機,按下1號鍵,向張必超求助。張必超放下電話,不敢耽擱,開車趕到老人家中,將老人從床上背到車里,20多分鐘后將老人送到了鎮(zhèn)上的醫(yī)院。
5年多來,張必超接到過3次突發(fā)疾病老人的緊急求助,都將他們及時送到了醫(yī)院。張必超的兒子在縣城工作,女兒在外打工,他覺得自己也是個“留守老人”,所以感同身受。“我一直生活在農(nóng)村、工作在農(nóng)村。這些老人就像我的父母一樣,工作之余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對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張必超說。
張必超的付出被村民們記在了心上。為了減輕他的負擔,不少老人主動到銀行辦理電費自動代扣費服務,老人的子女也常常在手機軟件上提前幫父母交電費。
張必超從未跟同事提及過自己的舉動。直到2020年春節(jié)期間,一位他曾緊急送醫(yī)的老人的女兒來到供電所向張必超致謝,大家才了解了這些事。
他是村民心中的熱心腸
2011年,閑不住的張必超利用工余時間到外地專門學習了草菇種植技術,回來后在自家田里搭了個大棚,試驗種植草菇,沒想到第2個月就獲得了1500余元的利潤。
不久,陸續(xù)有村民向他請教種植技術,也搞起了草菇種植。不到兩個月,周邊幾個村子掀起了家家種草菇的熱潮。鄰村村民也來向他學技術、討經(jīng)驗,張必超都毫無保留地教授。當年,汪莊村種植草菇的村民平均增收3500元,300余名剩余勞動力實現(xiàn)了在家門口就業(yè)。
“必超真是好人,我都一把年紀了他還想法子教我種草菇賺錢。他對村里的老人、孩子從來都是能幫就幫,從不含糊。”劉家新老人對張必超的熱心事如數(shù)家珍。
2012年,村里一個12歲的男孩找到張必超,申請停止家中用電。張必超了解到,男孩的父母不幸離世,他和身有殘疾的姐姐相依為命,因為沒有經(jīng)濟來源交不起電費,這才來申請停電。此后,張必超不僅幫姐弟倆交了一年多的電費,還隔三岔五上門看望,送去生活和學習用品,輔導功課,直至他們被親友接走,離開村子。
守著一個平凡的崗位,用細心和細致服務、幫助身邊的人,張必超的故事被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微信公眾號報道,也贏得了眾多網(wǎng)友的點贊。
評論